
文 | 木乔
编辑 | 南破
“那南风吹来清凉,那夜莺啼声细唱”,这首《夜来香》早已成为经典,流传千古。然而,鲜有人知道,演唱者李香兰在抗日战争期间,曾参演大量媚日影片,犯下了让中国人民极度愤怒的罪行。抗战结束后,她被认定为汉奸,甚至被判处死刑。奇怪的是,行刑时法官却突然宣布她无罪释放,这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呢?
20世纪初,繁华的上海滩涌现出许多优秀歌手,李香兰便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。她那首耳熟能详的《夜来香》便出自她的嗓音。除了歌唱事业,李香兰在电影界同样享有极高声誉,她出演的影片广受欢迎,成为整个东亚的风云人物。她的演唱会场场爆满,观众热情高涨,甚至一度失控,警方不得不用高压水枪才得以平息骚乱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这位人人追捧的偶像,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震惊世界的秘密。
展开剩余88%1931年9月18日,东北上空硝烟弥漫。作为日俄战争的胜利者,日本趁机从俄国手中夺取了中国东北的权益,全面展开侵略行动。日军不仅假借我国军队炸毁铁路的借口污蔑中国,随即对东北军发动了猛烈攻击。凭借这种诡计,日本迅速夺取了东北的控制权,但日本“几个月吞并中国”的梦想很快破灭,转而实行全面侵华战略。
日本更想掌控的,是被驯服的中国民众。除武装入侵和残忍屠杀外,他们还利用文化软实力渗透,通过电影等载体影响中国人的思想,麻痹民心。日本以“伪满洲国”名义,在东北长春成立了“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”(简称“满映”)。这家由日军直接操控的电影制作和发行机构,成立时便公开宣称:“我们要拍出中国人喜欢看的电影。”
然而,许多有识之士看清了日军的阴谋——“满映”不过是借电影宣传“日本正义”和“东亚共荣”,掩盖侵略本质的工具。尽管一些中国人抗议抵制,但当时文化普及不足、信息封闭,满映仍顺利开张,向中国内地输送大量宣传日本文化和思想的影片,而女主角大多是李香兰。
李香兰出生于东北,天生具备非凡的歌唱天赋,成年后更拜白俄罗斯著名歌剧家波多列索夫夫人为师,技艺卓越,舞台上光芒四射,赢得无数鲜花和掌声。然而,她的才华也为她铺设了悲剧的命运。容貌清秀、嗓音动人的李香兰很快被“满映”发掘,邀请她出演一部专为中国观众制作的歌舞宣传片。
据李香兰回忆,当时“满映”总务部长并未告知她电影的真实目的,年轻的她天真地以为这些影片是为了帮助中国,于是欣然接受邀请。她曾留学日本,流利的日语成为她的优势,“满映”便将她塑造成“通晓日语的中国少女”,精心打造了她的处女作《蜜月快车》。影片讲述新婚夫妻在火车上的趣事,故事轻松通俗,立刻吸引大批观众,李香兰凭借聪慧的演技生动塑造了新娘形象,她那带有东方古典美的气质,令观众印象深刻。
《蜜月快车》大受欢迎,李香兰一炮而红,“满映”借此打开市场,逐步推行他们的终极文化侵略计划。不久,满映推出了“大陆三部曲”——《白兰之歌》、《支那之夜》和《热砂的誓言》,李香兰均担任女主角。这些电影虽然水准平平,剧情雷同,但在日本却备受赞扬,原因在于它们描绘了李香兰扮演的中国少女跨越国仇家恨,与日本“优秀青年”相恋并最终结合的故事。
实则,这些电影是日本美化侵略战争的宣传工具。《支那之夜》中有一幕,李香兰饰演的中国少女被日本爱人掌掴、暴打,倒地后竟跪着爬向对方,喊着:“请原谅我!我一点都不痛!我很快乐!”这无疑宣扬了“被打要顺从”的恶劣思想。中国少女与日本军人的这种情节安排意味深长,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。
影片播出后,中国政府立即下令查封,但李香兰的罪行已无法抹去。凭借几部影片的成功,李香兰成为“伪满洲国”最红的女性代言人,“满映”还让她走出片场,参加各类社交活动。她开始接触外界,逐渐了解到日军在中国的罪恶行径,深感震惊和羞愧。她明白“满映”的真实目的,回想起自己塑造的虚假形象,痛苦不已。
不久,李香兰退出了“满映”,并在一次公开活动中向大众道歉,承诺不再出演类似影片。她曾说:“日本侵略中国,让我想站在长城上,在枪林弹雨中为中日两国任一方而死。”这显示她内心仍有对中国的热爱,但命运的捉弄令她难以自主。
随后,李香兰投身上海歌坛,演唱《夜来香》、《卖糖歌》、《苏州夜曲》、《恨不相逢未嫁时》等经典曲目。她卓越的嗓音和沉稳的唱腔令她名扬上海滩,与周璇、白光、吴莺音并称“上海滩七大歌后”。但这并未抹去她曾经的污名。1945年抗战胜利后,李香兰被扣上“文化汉奸”的帽子,投入监狱。
法官控诉她:“你作为中国人,却参与亵渎民族的电影,支持日本的侵略政策,背叛了祖国。”法庭上,民众怒斥她为“汉奸”,认为她不配是中国人。面对指责与唾骂,李香兰沉默认罪。然而,当法官宣判死刑时,她的脸上露出震惊和犹豫,沉默片刻后,抬头对法官说:“我不是中国人,我本名叫山口淑子,是日本人,所以汉奸罪名不成立。”
这话一出,法庭哗然。大家难以相信这个用流利中文唱响中国金曲的女歌星,竟是日本人。李香兰随后出示户籍证明,证实她的“中国身份”是早有策划的伪装。面对民众震惊与愤怒的目光,李香兰内心痛苦,向台下鞠躬,随后唱起那首《夜来香》:
那南风吹来清凉,那夜莺啼声细唱,
月下的花儿都入梦,只有那夜来香,吐露着芬芳……
站在回日本的轮船甲板上,泪水滑落,李香兰目送渐行渐远的中国大地。在她心中,中国是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,不禁回忆起被命运摆布的过去。
1920年,李香兰出生于辽宁灯塔市,祖籍日本佐贺县,原名山口淑子。父亲山口文雄酷爱中国文化,举家迁来中国,然而他对中国的热爱并不纯粹。山口文雄在臭名昭著的“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”担任要职,结识许多中国“汉奸”,其中以李际春最为重要。借助工作便利,两人成为好友,山口文雄让女儿认李际春为义父,改名“李香兰”。
随着李香兰成名,父亲为巩固她的中国身份,又让她认“汉奸”潘毓桂为义父。少年李香兰如棋子般被父亲操纵,成为他实现荣耀梦想的工具。尽管如此,她内心一直怀有对中国的热爱。这片哺育她的土地,令她眷恋难舍。在分不清是非的年纪,她听信了“满映”的谎言,可当她识破真相时,伤害已成。
游轮上醒来,她发现自己已回到陌生的日本故土,心中五味杂陈。她暗下决心,要弥补曾经的错误。回国后,她恢复本名山口淑子,凭借丈夫外交官身份拓展人脉,顺利进入政界,成为日本参议员。她投身中日友好事业长达16年。
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,山口淑子赶赴现场,看到两国领导人紧握的双手,她激动落泪:“我这一生有两个母亲,一是中国,一是日本。”2005年,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,祭奠甲级战犯,山口淑子公开谴责:“首相应顾及中国情感!”
她在位期间为中日外交做出巨大贡献,但内心始终无法释怀过往的罪恶。1991年接受《波士顿环球报》采访时,她坦言:“我以为自己是在为满洲人民做好事。”但同时,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日益加重,“中国人不知道我是日本人,我欺骗了他们,这种罪恶感缠绕心头,仿佛走入死胡同,陷入绝境……”
她在自传中深感愧疚,称中国养育了她的良心,她也用行动弥补这份良心。李香兰的一生如无根浮萍,前半生被军国主义操控利用,后半生在日本忏悔赎罪,始终生活在“李香兰”与“山口淑子”身份的漩涡中,永远背负着对中国的愧疚与思念。
2014年9月7日,94岁的李香兰在日本辞世,结束了传奇一生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:“她战后支持并参与中日友好事业,为此作出积极贡献,我们对她的逝世表示哀悼。”
李香兰无疑是那个时代的“政治牺牲品”,但她醒悟后的努力与贡献,足以赢得中国善良人民的宽恕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专业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